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1952年,农建四师开赴黄海之滨的广袤滩涂上,屯垦戍边,建设农场。从此拉开了江苏农垦开创大规模国土资源的“第一犁”。他们用“奉献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的豪迈气概,以新中国农业建设长子的身份,在前行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我的岳父是农建四师的老战士,他一直以来都为自己成为淮海农场的开拓者而自豪。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农业建设者,他一直穿着老土的着装,吃着清淡的饭菜,住着简陋的小屋,生前还多次和我讲起当年他们是如何挖沟挑担的,是怎样克服困难进行超负荷体力干活的,那些艰苦创业的往事如电影的场景般在他的脑海里萦绕着。有时讲着讲着当年的艰苦岁月,他就会停滞一会,那饱含泪水的眼眶已经说明了一切。他们对生产命令的遵守,对农业建设的执着,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能让我的岳父和众多的老兵怀念一生,感动一生?
93岁高龄的岳父今年在去世前,嘱咐家人一定要用他在部队的照片作为遗像。这是一张农建四师刚到这块土地上拍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才24岁的岳父以一身戎装的姿态望着远方,他的目光坚毅,昂首挺胸,这是多么一张值得珍藏的帅气的军中男儿照啊。
在办丧事的那几天,我每每凝视着这幅照片良久,想得太多太多,有时在夜半时分耳边再次响起了与岳父生前相处时,他时不时为我们讲的那些已经久远的艰苦创业故事。
那是一个激情四射的年代。一万名官兵在毛泽东“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的命令声中,不顾“五岸、六垛黄海边,荒凉少为烟;青天盖芦花,一望︼无人家,嘴干想喝茶,咸水难靠牙;走路不小心,还会踩上地皮蛇”民谣中的困难,开赴草滩碱地,连续开Ψ 展了以“立足、生根、建场”为主要内容的“三大战役”。自信而又豪迈的军垦人以“一把大锹一杆枪,一张芦席作营房,喝咸水、睡地床,这是我们的新战场”快板诗来自嘲。艰苦↓环境下用芦席草把搭起了简易帐篷,他们在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江苏农垦建设史上第一支苦乐交加的乐章。
我们无法知道,当他们怀揣着经济建设的梦想,本着对美好家园的企盼,背着武器行囊踏上黄海滩涂上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构筑新的梦想是怎样的一种悲壮;我们也无法知道,当年这支部队官兵选择投身农业建设事业时是否知道已经默认了奉献、选择了牺牲。我们所知道☉的是,他们却以部队的高超执行力,用一个个年轻又伟岸的身躯筑起了农场建设坚实的脊梁。
令人感动的是,一支近万人的部队,各级干部积极带头,在全师树立了劳动的荣誉感,开展了劳动竞赛,就是留存机关体弱的女同志,也自动到厨房做炊事工作,使当年直接参加劳动的人就有9000余人。为了建设进度,部队官兵中的不少同志,自动延长工作时间,不睡午觉,不避风雨,许多同志在部队严令休息的情况下,偷偷摸摸地在月光下来到工地抢∩挖沟渠。他们手上老茧起了一层又一层,脚被芦根戳破了用泥巴糊上再干。
当年农场的冬天风寒雪啸,冷气袭人,他们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敲冰挖泥、打坝戽水,嘴冻青了,脚冻麻了,没有人下◣火线。连队的生活供应,要买个新鲜蔬菜,少则跑二三十☆里,多则七八十里,他们用板车是一步一磕头的拉回来;有的连队长期参加重体力活,粮食超支ζ很多,事务长只好买豆饼回来补充粮食。战士们说的好:“困难如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为了加快工程建设,他们为自己ω 提出了“三比”(比红军、比志愿军、比民工),“五不怕”(不怕天寒、不怕地冻、不怕淤泥、不怕下水、不怕工多)的战斗口号,战胜了困难,发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那艰苦而特殊的年代里,“建设※美好的家园”,已成为他们共同的理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三大战役”,“艰苦创业、不怕困难、团结奋进、无私奉献”成为了淮海人的精神坐标。这就是我们的农建四师战士,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也正是有成千上万的他们,淮海农场及至江苏农垦才能建设得这么繁荣、美丽。
如今在淮海健在的第一代军垦】老人仅有150人左右,每每我们采访他们时,看到这些步履蹒跚的老军垦,我仿佛看到岳父也在其间,总忍不住驻足向他们凝望。透过他们的背」影,望着他们坚毅的眼神,我读懂了他们当年无私奉献的含义,因为,农建四师的创业史就是他们的奋斗史,是他们今生永㊣ 远抹不了的怀念。
作为后来人,我们不仅要从他们身上汲取信仰和奋斗的█力量,也要时刻牢记我们是从哪里来、现在又要到哪里去,以新担当新作为建功新时代,聚力再创农垦事业的新辉煌。图为当年农建□四师壮士开赴工地和进行挖沟时的大会战镜头。